电话:
邮箱:
QQ:http://www.dafo666.vip
1941年,现代诗人艾青离开了重庆,踏上了前往延安的旅程。在这段时期,他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关系。艾青不仅因其诗歌而在文学界声名远扬,还因积极参与政治文化交流而受到关注。他的作品中,尤其是对毛主席的赞美,广受议论,其中《》一诗至今被人们传颂。那么,艾青在延安的生活与创作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呢?接下来,我们将带您一同探索。
艾青1910年出生在浙江金华,他的童年在家境贫寒的大堰河度过。尽管生活艰难,但他却深刻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,这些经历后来成了他文学创作的源泉。五岁那年,艾青被迫与父母分离,回到蒋家与继父一起生活,父子关系自此变得愈发紧张。艾青在一次被父亲惩罚后,甚至在墙上留下了“父贼打我”的字句,展现出他对父亲的反叛情绪。
更加剧了父子关系紧张的,是艾青后来发现的一个秘密:为了保证他能得到足够的奶水,父亲竟然让大堰河牺牲了自己的女儿。这一事实让艾青无法原谅父母,他心中对他们的怨恨愈加深重,认为他们是无情的凶手。尽管艾青的父亲在晚年曾希望他能回家继承家业,但艾青坚决拒绝,并在一首长诗中批评了父亲作为地主的身份,彻底与家族划清了界限。艾青的母亲楼仙筹虽然曾悄悄给他送过些许钱财,但母子之间的感情却十分冷淡,甚至在她去世时,艾青也未曾现身。
成年后的艾青前往法国深造,受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。1932年,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创作成果,他返回中国,正值祖国的动荡岁月。此时的艾青,已不再是那个曾经困窘不堪的青年。他加入了上海美术家联盟,参与了许多文艺活动,决心在艺术的道路上大展拳脚。然而,动荡的局势使得他很快被当局逮捕。
在监禁期间,艾青没有沉浸在绝望之中,反而抓住这段时间创作了大量诗歌,其中包括他成名的《大堰河——我的保姆》。这首诗首次以“艾青”这一笔名发表,从此这个名字成为了他的标志。艾青也在这一时期将自己孩子的姓氏改成了“艾”,象征着与原生家庭的彻底决裂,这一决策对他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。
艾青选择新姓的原因复杂且深刻。他曾公开表示,因为不愿与蒋介石同姓而感到羞耻,所以才选择了“艾”这个姓氏,既是个人选择,也是一种时代的回应。而更深层的原因,则是他对亲生父母的强烈反感。他曾在作品中提到自己既是地主的儿子,又是大堰河养育的孩子,体现了他对那段童年经历的深切反思。
艾青的父亲蒋忠樽,虽然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,倡导进步思想,并成为首批剪去辫子、订阅《申报》的新式知识分子,但依然未能挣脱封建束缚。艾青在出生时遭遇难产,被认为是不祥之兆,于是父亲将他送到农家,希望能“度过厄运”。这种做法深刻影响了艾青对父母的看法,使他一生对这段养育经历充满了复杂的情感。
1935年,艾青出狱后,发表了《北风》、《火把》和《黎明的通知》等诗集,作品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,尤其是《欢呼集》和《光的赞歌》,使他在文坛声名鹊起。与此同时,他也迎来了成家的时刻。
在出狱后,艾青收到了母亲的消息,得知她为他安排了一位未来的妻子——他的表妹张竹茹。两人年轻时曾相识,尽管这段婚姻是母亲安排的,艾青并未反感,反而觉得张竹茹温婉体贴,正合自己对伴侣的期望。很快,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,婚后的生活和谐美满,彼此之间充满了尊重与理解。张竹茹怀孕后,很快为艾青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女儿。艾青为父爱满溢,父女三人的生活也逐渐变得幸福和睦。
然而,在1936年,艾青被调往常州武进女子师范任教,在那里,他遇到了令他心动的学生——张月琴(后更名为韦嫈)。艾青对她一见钟情,但当暑假结束后,学校通知他,由于不明原因,他被解职。失业后的艾青搬到上海,并曾给张月琴写了两封信,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怀念与情感。可是张月琴那时年仅15岁,父亲得知后,立刻断绝了她与艾青的一切联系。
1939年6月,艾青和张月琴意外重逢,在一次湖边散步中,张月琴透露她将赴贵阳考大学。听到这话,艾青心中掀起波澜,情感一触即发。他跪下向她表白:“我已经爱上你了,从在武进女师的日子起!”他紧握住她的手,恳求她不要离开,表达了自己无法承受失去她的痛苦。张月琴感动于艾青的真情,决定放弃考大学,留下与他共度未来。
然而,这段感情却充满了曲折与复杂。艾青已与张竹茹结婚,且妻子正怀孕。得知此事后,张竹茹决定生下孩子后,选择离开,让位于张月琴。1941年初,随着时局变化,艾青决定前往延安,而怀孕八个月的张月琴坚持跟随他,哪怕孩子可能会在途中出生。
最终,他们一同前往延安,并在这里重新相聚。艾青曾从鲁艺文学院的美术工厂带回一块胶泥,准备为张月琴塑像。他用艺术家的手将她的侧面捏制得栩栩如生,尤其是她的眼睛和倔强的嘴唇。经过精心烘烤与打磨,最终完成了这件象征他们爱情的艺术品。
然而,随着岁月流逝,婚姻中的裂痕逐渐显现。1950年,艾青提出离婚,尽管张月琴一度拒绝,但最终在1955年,二人的婚姻因不断的争执和理念差异走到了尽头。艾青的频繁出差和忽视家庭的行为,使得张月琴选择了离开,尽管这对她来说是一个痛苦的决定。
就在同一年,艾青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活动中遇到了年轻的高瑛,虽然她已婚且有子,但她对艾青一直怀有仰慕之情。艾青则因为道德束缚,将这段情感深埋心底。高瑛的婚姻是一段被动的结合,她与比自己年长12岁的谭谊结婚,但这段婚姻并非出于她的意愿。得知谭谊已在老家有家室后,高瑛决心离婚,但谭谊坚决反对。艾青得知这一情况后,主动联系高瑛,表示对她的同情与支持,并表示自己会为她的未来而奋斗。
尽管高瑛尚未脱离现有婚姻,两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升温,最终他们的爱情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同。1956年10月30日,艾青与高瑛克服重重困难,正式走到了一起。接下来的岁月里,他们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。高瑛无论生活如何艰难,总是守在艾青身边,直至艾青重新恢复在文坛的地位。